审委会讨论决定无罪、免刑、死刑等案件! | |
发表时间:2019-09-08 阅读次数:699 |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健全完善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工作机制的意见 (法发〔2019〕20号)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的总体部署,健全完善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工作机制,进一步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根据人民法院组织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法律及司法解释规定,结合人民法院工作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对人民法院工作的绝对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健全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2.实行民主集中制。坚持充分发扬民主和正确实行集中有机结合,健全完善审判委员会议事程序和议事规则,确保审判委员会委员客观、公正、独立、平等发表意见,防止和克服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切实发挥民主集中制优势。 3.遵循司法规律。优化审判委员会人员组成,科学定位审判委员会职能,健全审判委员会运行机制,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推动建立权责清晰、权责统一、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工作机制。 4.恪守司法公正。认真总结审判委员会制度改革经验,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严格公正司法,坚持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相统一,充分发挥审判委员会职能作用,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二、组织构成 5.各级人民法院设审判委员会。审判委员会由院长、副院长和若干资深法官组成,成员应当为单数。 审判委员会可以设专职委员。 6.审判委员会会议分为全体会议和专业委员会会议。 专业委员会会议是审判委员会的一种会议形式和工作方式。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根据审判工作需要,可以召开刑事审判、民事行政审判等专业委员会会议。 专业委员会会议组成人员应当根据审判委员会委员的专业和工作分工确定。审判委员会委员可以参加不同的专业委员会会议。专业委员会会议全体组成人员应当超过审判委员会全体委员的二分之一。 三、职能定位 7.审判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 (1)总结审判工作经验; (2)讨论决定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的法律适用; (3)讨论决定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是否应当再审; (4)讨论决定其他有关审判工作的重大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通过制定司法解释、规范性文件及发布指导性案例等方式,统一法律适用。 8.各级人民法院审理的下列案件,应当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 (1)涉及国家安全、外交、社会稳定等敏感案件和重大、疑难、复杂案件; (2)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等确有错误需要再审的案件; (3)同级人民检察院依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的刑事案件; (4)法律适用规则不明的新类型案件; (5)拟宣告被告人无罪的案件; (6)拟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或者免予刑事处罚的案件; 高级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拟判处死刑的案件,应当提交本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 9.各级人民法院审理的下列案件,可以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 (1)合议庭对法律适用问题意见分歧较大,经专业(主审)法官会议讨论难以作出决定的案件; (2)拟作出的裁判与本院或者上级法院的类案裁判可能发生冲突的案件; (3)同级人民检察院依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的重大、疑难、复杂民事案件及行政案件; (4)指令再审或者发回重审的案件; (5)其他需要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的案件。 四、运行机制 10.合议庭或者独任法官认为案件需要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的,由其提出申请,层报院长批准;未提出申请,院长认为有必要的,可以提请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 其他事项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的,参照案件提交程序执行。 11.拟提请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的案件,应当有专业(主审)法官会议研究讨论的意见。 专业(主审)法官会议意见与合议庭或者独任法官意见不一致的,院长、副院长、庭长可以按照审判监督管理权限要求合议庭或者独任法官复议;经复议仍未采纳专业(主审)法官会议意见的,应当按程序报请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 12.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的案件,合议庭应当形成书面报告。书面报告应当客观全面反映案件事实、证据、当事人或者控辩双方的意见,列明需要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的法律适用问题、专业(主审)法官会议意见、类案与关联案件检索情况,有合议庭拟处理意见和理由。有分歧意见的,应归纳不同的意见和理由。 其他事项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之前,承办部门应在认真调研并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提出办理意见。 13.对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的案件或者事项,审判委员会工作部门可以先行审查是否属于审判委员会讨论范围并提出意见,报请院长决定。 14.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的案件,审判委员会委员有应当回避情形的,应当自行回避并报院长决定;院长的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 审判委员会委员的回避情形,适用有关法律关于审判人员回避情形的规定。 15.审判委员会委员应当提前审阅会议材料,必要时可以调阅相关案卷、文件及庭审音频视频资料。 16.审判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和专业委员会会议,应当有其组成人员的过半数出席。 17.审判委员会全体会议及专业委员会会议应当由院长或者院长委托的副院长主持。 18.下列人员应当列席审判委员会会议: (1)承办案件的合议庭成员、独任法官或者事项承办人; (2)承办案件、事项的审判庭或者部门负责人; (3)其他有必要列席的人员。 审判委员会召开会议,必要时可以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等列席。 经主持人同意,列席人员可以提供说明或者表达意见,但不参与表决。 19.审判委员会举行会议时,同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或者其委托的副检察长可以列席。 20.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案件和事项,一般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1)合议庭、承办人汇报; (2)委员就有关问题进行询问; (3)委员按照法官等级和资历由低到高顺序发表意见,主持人最后发表意见; (4)主持人作会议总结,会议作出决议。 21.审判委员会全体会议和专业委员会会议讨论案件或者事项,一般按照各自全体组成人员过半数的多数意见作出决定,少数委员的意见应当记录在卷。 经专业委员会会议讨论的案件或者事项,无法形成决议或者院长认为有必要的,可以提交全体会议讨论决定。 经审判委员会全体会议和专业委员会会议讨论的案件或者事项,院长认为有必要的,可以提请复议。 22.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或者事项的决定,合议庭、独任法官或者相关部门应当执行。审判委员会工作部门发现案件处理结果与审判委员会决定不符的,应当及时向院长报告。 23.审判委员会会议纪要或者决定由院长审定后,发送审判委员会委员、相关审判庭或者部门。 同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或者副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的,会议纪要或者决定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办事机构。 24.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的决定及其理由应当在裁判文书中公开,法律规定不公开的除外。 25.经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的案件,合议庭、独任法官应及时审结,并将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等送审判委员会工作部门备案。 26.各级人民法院应当建立审判委员会会议全程录音录像制度,按照保密要求进行管理。审判委员会议题的提交、审核、讨论、决定等纳入审判流程管理系统,实行全程留痕。 27.各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工作部门负责处理审判委员会日常事务性工作,根据审判委员会授权,督促检查审判委员会决定执行情况,落实审判委员会交办的其他事项。 五、保障监督 28.审判委员会委员依法履职行为受法律保护。 29.领导干部和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违法干预、过问、插手审判委员会委员讨论决定案件的,应当予以记录、通报,并依纪依法追究相应责任。 30.审判委员会委员因依法履职遭受诬告陷害或者侮辱诽谤的,人民法院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澄清事实真相,消除不良影响,并依法追究相关单位或者个人的责任。 31.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合议庭、独任法官对其汇报的事实负责,审判委员会委员对其本人发表的意见和表决负责。 32.审判委员会委员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等严重违纪违法行为的,依纪依法严肃追究责任。 33.各级人民法院应当将审判委员会委员出席会议情况纳入考核体系,并以适当形式在法院内部公示。 34.审判委员会委员、列席人员及其他与会人员应严格遵守保密工作纪律,不得泄露履职过程中知悉的审判工作秘密。因泄密造成严重后果的,严肃追究纪律责任和法律责任。 六、附则 35.本意见关于审判委员会委员的审判责任范围、认定及追究程序,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及法官惩戒相关规定等执行。 36.各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本意见,结合本院审判工作实际,制定工作细则。 37.本意见自2019年8月2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以前发布的规范性文件与本意见不一致的,以本意见为准。 最高人民法院 |
|